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美国-白嫩少妇激情无码-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-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

脫貧路上,一群不屈的身影——石門縣西北山區4位殘疾人的勵志故事
2020-08-06 08:25:41          來源:湖南日報 | 編輯:王珈 |          瀏覽量:6335

脫貧路上,一群不屈的身影

——石門縣西北山區4位殘疾人的勵志故事

湖南日報記者 周勇軍 姜鴻麗

見習記者 凌鑫 通訊員 李飛 周偉

向貧困宣戰,是中國大地上進行的又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。

7月底,記者在石門縣西北山區釆訪了4位殘疾人,他們曲折而生動的脫貧致富的故事,便是這個宏大戰場的鮮活一角。

“瓷娃娃”微店帶富眾鄉親

7月29日,記者來到石門縣三圣鄉白臨橋村曾宏杰家。他父親告訴我們,一大早,他媽媽鄭繼紅就抱著曾宏杰,到相鄰的毛坪村劉湘穩家拍小視頻去了。

一個“抱”字,勾起了記者的好奇。

記者趕到毛坪村時,劉湘穩夫婦正在堂屋里忙著制作純手工豌豆醬。曾宏杰則用自拍桿一邊拍攝,一邊介紹。忙活完后,劉湘穩用小勺從盆里舀了點豌豆醬,放入曾宏杰嘴里,讓他嘗嘗味道。鄭繼紅望著滿頭大汗的曾宏杰,既心疼又高興。劉湘穩妻子滿是贊嘆:“去年,曾宏杰幫我家在網上就銷了2萬瓶豌豆醬和麥醬,真的了不起!”

這個“了不起的”曾宏杰,2歲時患上罕見的脆骨病,只能躺著,翻身時稍不注意就易骨折。今年21歲的他身高只有80厘米,體重不足10公斤,人稱“瓷娃娃”。

(7月23日,石門縣三圣鄉毛坪村,劉湘穩將辣椒遞給直播的曾宏杰品嘗。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)

回到白臨橋村,許多村民將手里拎來的、肩上挑來的馬鈴薯、苞谷、黃皮梨、臘肉、茶油等農產品,碼放在坪里,有說有笑地等著曾宏杰驗貨。鄭繼紅見狀,趕緊將曾宏杰抱起,讓他坐在一張小木椅上。曾宏杰熟練地支好自拍桿,身子伏在另一張方凳上,將這些農產品一一拍照,有的制成小視頻。很快,這些山貨就出現在曾宏杰的直播間。

在一本記事本上,一組數據吸引了記者的眼球:土雞蛋6萬枚、小豬仔500頭、酸藠頭1000瓶、山胡椒油2000瓶、草鞋300雙、蒿子粑粑8000個、麥醬1500瓶……

“去年,曾宏杰為鄉親們銷出去的農產品,就有400多萬元,凈賺40萬元。受益的鄉親也算了筆賬,曾宏杰賣出去的產品,利潤比他們平時賣出去的高出20%。”村黨總支書記游業滔介紹。

交談中,記者了解到曾宏杰坎坷的人生。他2歲時患上罕見的脆骨病,盡管父母起早貪黑,四處求醫問藥,但仍改變不了孩子永遠長不大的現實。“瓷娃娃”,成了全家人心里的痛。

隨著年齡增長,曾宏杰對山外的世界產生了無限的好奇與憧憬。他父母咬牙買回一臺電視機,讓曾宏杰打發時間。誰知,天資聰穎的曾宏杰憑著聲音和字幕,熟悉了很多漢字。上小學的弟弟,一張貼在墻上的拼音表,又讓他掌握了拼音字母。大喜過望的父母,趕緊幫他買了臺手機。曾宏杰從此“醉”入網絡世界,敲字、拍照,玩起來比正常人還順溜。

2017年,白臨橋村有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辦起了淘寶店。曾宏杰也學著嘗試,然而一個多月過去,卻無人問津。就在曾宏杰一籌莫展時,鄰村的網絡達人謝光明找上門來。一番交流,謝光明被他不屈的眼神震撼了。回到家,謝光明連夜寫了篇曾宏杰的勵志故事,并把他的微信二維碼發到微信群。第二天,曾宏杰的朋友圈暴增400多人。不久,就在網上銷售了60多公斤土蜂蜜。

從此,曾宏杰一發不可收拾。他用這兩年賺來的10多萬元,買了3臺高檔手機給父母、獎勵去年考上縣一中的弟弟,并為家里添置了空調、電冰箱和沙發。

2018年,曾宏杰與志同道合的本鄉青年李夢悌、宋圣銀、游修文、廖偉一起,成立了湖南云谷農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,并擔任法人代表。公司成立伊始,正趕上柑橘上市,那年公司僅柑橘就銷售10多萬公斤,獲得石門縣首屆“一縣一品”柑橘電商扶貧創意大賽二等獎。去年,曾宏杰又被評為“常德最美扶貧人物”。

如今,曾宏杰全家搬進了寬敞的新房,父親還在他參股的一家黑豬養殖公司幫忙打理,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甜甜蜜蜜。

“木馬腳”撐起一個幸福家

7月29日,記者趕到所街鄉麻納峪村何儒家家時,已是落日時分。何儒家的大嫂楊秋春告訴我們,他外出收荒未歸。記者就在其家新樓前的禾坪里坐下,與他的家人拉起了家常。

講起何儒家,他年邁的父親不停抹淚。他父親說:“6歲那年,儒家患了一種怪病,雙腿膝蓋鉆心般疼痛,盡管我們背著他四處求醫,他的雙腿還是開始萎縮,再也無法行走。”

停了一下,他父親接著說:“儒家沒上一天學,但生性勤快好學。為了幫襯家里,他從8歲起,就拜師學藝,修過鐘表、電器,做過篾匠,打過三棒鼓,表演過土地戲。掙來的錢,儒家舍不得花,都補貼了家用。那時雖窮,但全家人其樂融融,最開心的是一家人聽儒家拉二胡。”

(7月21日,石門縣所街鄉麻納峪村,何儒家靠手持“木馬腳”行走。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)

儒家的嫂子楊秋春快人快語,她忙完廚房里的活,也搬了把椅子坐下來,打開了話匣子:“27年前,我丈夫何儒星在山里燒木炭時,中毒倒在炭窯里。命雖保住了,但造成腦神經受損,生活自理能力差。那時,我感到天都塌了下來。上有年邁的公婆,下有兩個年幼的女兒,今后的日子怎么過喲!就在絕望時,小叔子儒家拍著胸脯說:‘嫂子,別灰心喪氣,這個家還有我呢!’這不,這些年兩個女兒在她幺叔資助下,完成了學業,一個當上了醫生,一個在常德市區工作,都成家立業了。再后來,土磚屋拆了,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。這些錢,大都是儒家掙來的。”

這時,何儒家駕著一輛三輪摩托,滿載著荒貨駛進了院子。車剛熄火,哥哥何儒星就迎了上去,把弟弟抱下駕駛室,然后將車上的荒貨搬下車,分類打捆。

看見記者,何儒家有些靦腆。他亮出一雙布滿老繭的手,說:“我以前是用雙手爬著走,很不方便。后來,干脆自己做了副‘木馬腳’撐著走,出行時不傷手,很實用。”

說起何儒家這幾十年的奮斗,村黨總支書記李杰滿是贊嘆:“何儒家站著、坐著、躺著都不超過1米,可他不等、不靠、不要,硬是用一副‘木馬腳’撐起了一個幸福的家!”

應記者請求,何儒家拿出他那把心愛的二胡,拉了一曲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,樂聲悠揚婉轉,令人陶醉。

肢殘兄弟抱團奔小康

在壺瓶山鎮長嶺村,每天都可看到肢殘兄弟王均波、王均尾相互攙扶著,在豬欄里喂豬、在田地里耕作的身影。

7月29日,記者沿著一條水泥村道,來到這對兄弟家。一位拄著拐杖的漢子,正站在坡上向遠處眺望。鎮黨委副書記周偉介紹,這位就是失去左腿的王均波。

王均波將記者帶入廳房,解釋道:“今天一大早,弟弟就搭車到鎮里幫我賣豬仔去了。按理說,這個時辰該回來了。”

一杯茶工夫,一輛農用三輪車駛進了庭院,從車上下來的正是王均尾。他接過哥哥遞過來的涼茶,幾大口就見了底。“哥,你猜,豬仔賣了多少錢?”“不知道。”“你想不到吧,15頭豬仔,每頭1500元,一共賣了22500元。”望著汗流浹背的弟弟,王均波連聲道:“大熱的天,兄弟你受累了。”

“親兄弟,明算賬。”說這話的,是兄弟倆的父親王勝南,“記者同志,我這兩個兒子成家后,雖說自立門戶,收入分賬核算,但在養豬、銷售上,特別是田土管理上卻不分彼此,相互幫襯。這么多年,兄弟倆從未紅過臉。”

(7月22日,石門縣壺瓶山鎮長嶺村,王均尾(右)攙扶著哥哥王均波前往養豬場。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)

說起兩個兒子,王勝南滔滔不絕:“那時候,家里窮,致富無門,兄弟倆只好外出打工。先是均尾做工時,右手被電機卷傷致殘,至今鋼板還沒取出。后來均波在做陶瓷時,左大腿被卷揚機攪斷,造成高位截肢。”

“我當過多年的村民小組長,深知天不養懶漢這個理,鼓勵兩兄弟要自強。好在均波腦子靈泛,又見過世面。2007年,他開始養豬,雖經歷了一些挫折,但總算摸索出了門道,年出欄生豬上百頭,成為村里的致富能手。我和老伴住的樓房,比城里人的別墅還舒適。”王勝南說。

“從2017年開始,均尾也養起了豬。在哥哥手把手指導下,當年就賺了8000多元。現在,他每年出欄生豬近50頭,加上賣豬仔的收入,早就進入了小康。”王勝南說。

長嶺村黨支部書記田祥燕對王均波、王均尾兄弟佩服不已:“按理說,這兩兄弟都是殘疾,享受優惠政策應當優先。然而,每當鎮村要給予照顧時,都被他們謝絕了。”

田祥燕接著說:“兄弟倆成為村里的致富典型后,沒有忘記幫扶貧困群眾。凡是自家母豬繁育的小豬仔,都平價賣給鄉親,從不多賺一分錢。王朝廣是村里的貧困戶,去年從兄弟倆手上進了10多頭母豬后,今年已出欄豬仔12頭,年底預計又可出欄豬仔60頭、生豬100頭。王朝廣脫貧摘帽不用說,進入小康也是鐵板釘釘的。像王朝廣這樣的貧困戶,兄弟倆已幫扶了20多戶。現在,村里有四分之三的農戶靠養豬致富,進入了小康。”

離開長嶺村時,記者不由感嘆,有這樣一群不屈不撓的人為美好生活而奮斗,鄉村的明天一定會更美更好。 原載《湖南日報》(2020年8月6日07版)

版權作品,未經授權嚴禁轉載。湖湘情懷,黨媒立場,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.voc.com.cn或“新湖南”客戶端, 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。轉載須注明來源、原標題、著作者名,不得變更核心內容。

責編:王珈

初審:王珈   二審:唐劍華   終審:夏義鳳

來源:湖南日報

  下載APP